行業(yè)動態(tài)

咨詢服務

電 話:028-85577873

傳 真:028-85551547

地 址:成都市武侯區(qū)武侯祠大街3號興牧大廈

郵 箱:scxumu@126.com

行業(yè)動態(tài)

首頁 > 新聞資訊 > 行業(yè)動態(tài)

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

來源:農業(yè)部新聞辦公室 發(fā)布時間:2013/9/2 10:19:27 點擊率:413

  日前,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刊登了彭光謙“八問主糧轉基因化”文章,對轉基因技術安全性提出種種質疑。近日,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林敏接受了記者專訪,給予了一一回應。

  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

  記者:針對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發(fā)表的彭光謙“八問主糧轉基因化”文章,你有何評價?

  林敏:“八問主糧轉基因化”文章,其質疑轉基因的論點與以往相比沒有任何新意,缺乏理性分析,但言辭激烈,矛頭直指轉基因技術、轉基因科技人員和相關主管部門。我們認為,轉基因安全問題本質上還是一個科學問題,轉基因爭論只能本著科學的態(tài)度,以事實為依據,才能正本清源,遠離謬誤。

  記者:轉基因是一項很專業(yè)的技術,您能先給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什么是轉基因技術嗎?我們應該如何對待?

  林敏: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,使生物體獲得新的性狀,如抗蟲、抗除草劑等。20世紀80年代末,科學家們開始把10多年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成果運用到生物新品種培育上。1994年,首例轉基因植物產品——耐貯存番茄進入市場,1996年開始轉基因作物實現商業(yè)化種植,從此得到迅速發(fā)展,勢不可擋,17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100倍。轉基因技術是科技發(fā)展的產物,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,帶來了生物育種技術革命,拓寬了可利用基因的來源,實現了育種工作的可預期、精準、可控、高效,大大節(jié)約了人力、物力和時間。轉基因技術是一項新技術,屬于科學范疇的問題,我們應以科學的態(tài)度去對待它,而不是帶著“有色眼鏡”,先入為主地打上標簽。

  記者:“八問”文章指出,由于轉基因打破千萬年來形成的物種縱向遺傳,強行實行基因跨物種橫向轉移,這里既可能蘊含新的機遇,也很可能潛藏巨大風險,這種說法您怎么看?

  林敏:轉基因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,本身是中性的,安全不安全關鍵在于轉入什么基因,表達產物是什么,如何監(jiān)管。就像原子能利用技術,既可以用來制造原子彈,作為殺人武器;也可以用來發(fā)電,服務于我們的生產生活。正是基于這種認識,國際上對轉基因技術普遍采取了風險評估、風險交流和風險管理,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評價技術規(guī)范,將風險達到最低并可控。我國也制定了《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》和配套的管理辦法,以法律的形式對轉基因技術進行管理,保障這項技術為我國服務。歐盟最近的一份官方報告聲明:“從涵蓋超過25年的時間、涉及500多個獨立研究小組的130多個研究項目得出的主要結論是:生物技術,特別是轉基因技術,其自身并不比常規(guī)育種技術風險更大。”

  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

  記者:“八問”文章指出,有人經過實驗,證實轉基因食品與腫瘤、不孕不育等具有高度相關性。您怎么看這種觀點?

  林敏:轉基因食品致腫瘤、影響生育等被權威機構證實是虛假的。

  2012年9月19日,法國凱恩大學塞拉利尼教授在《食品與化學毒物學》科學雜志上發(fā)表一篇論文,報告了用轉基因玉米NK603進行大鼠兩年飼喂研究,引起大鼠產生腫瘤,此事引起廣泛關注。歐洲食品安全局受歐盟委員會委托對該論文進行了評估,2012年11月29日,歐洲食品安全局作出最終評估認為,該研究得出的結論缺乏數據支持,相關實驗的設計和方法存在嚴重漏洞,而且該研究實驗沒有遵守公認的科研標準,因此,不需要重新審查先前所作出的NK603玉米是安全的評估結論。關于轉基因食品致腫瘤的所有流言基本來源于此。關于轉基因食品影響生育的說法就更加荒誕。2010年2月2日,某網站刊登文章稱,“多年食用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大學生男性精子活力下降,影響生育能力”。據核實,廣西從來沒有種植和銷售轉基因玉米。該文章有意篡改廣西醫(yī)科大學梁季鴻博士關于《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》的結論,與并不存在的食用轉基因玉米掛鉤,得出上述聳人聽聞的“結論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今年,英國人馬克·萊納斯在牛津農業(yè)會議上發(fā)表演講稱,“我很抱歉自己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幫助發(fā)動了反對轉基因的運動,在妖魔化這項可以造福環(huán)境的重要技術選擇的過程中出了力。”

  記者:“八問”文章提出,我們是否進行過嚴肅的分析、客觀的評估以及科學的論證?我們引進的科學依據何在?

  林敏:轉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毒性、致敏性、致畸等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,不計算實驗室時間,僅進入安全評價階段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時間,目前還沒有其他食品經過了這樣嚴格的安全評價。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: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,與傳統(tǒng)食品一樣安全,可以放心食用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國際組織、各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高度關注。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,制定了轉基因領域風險分析原則和指南,成為各國公認的食品安全標準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。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全球轉基因商業(yè)化應用已經17年,食用轉基因產品的人口占到4/5,還沒有發(fā)生一例被證實的食用安全問題。

  我國對轉基因育種技術和常規(guī)育種技術同等重視

  記者:“八問”文章指出,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有關部門對轉基因品種的研發(fā)撥款高達創(chuàng)紀錄的300億元,是同期常規(guī)育種經費的166倍。為什么有關部門如此厚此薄彼?真實情況是這樣嗎?

  林敏:2008年我國啟動實施了“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”,這也是農業(yè)領域唯一的重大專項。2010年國務院又將生物育種產業(yè)確定為戰(zhàn)略性新興產業(yè),予以重點支持。2008年~2012年,五年國家共投入50多億元,每年只有10多億,投入是十分有限的,而一個國際種業(yè)大跨國公司年研發(fā)經費投入就超過10億美元。專項經費投入的同時,并沒有擠占原有育種經費,同期國家通過“863”、“973”、“支撐計劃”和“行業(yè)科技專項”等對常規(guī)育種的投入經費并未減少,我估計不會少于對轉基因育種的投入,不知彭先生的數據是從哪里來的。事實上,轉基因技術離不開常規(guī)技術,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,通過轉基因技術篩選的基因也要轉入常規(guī)品種,并經過常規(guī)選育才能培育出好品種。

  美國在轉基因技術知識產權問題上并不“慷慨”

  記者:“八問”文章提出,美國對外進行高新科技封鎖,唯獨轉基因技術例外。孟山都和杜邦這樣的利益集團異乎尋常地慷慨,美國這種反常的態(tài)度里面究竟有什么蹊蹺?您怎么看?

  林敏:美國在轉基因技術知識產權問題上并不“慷慨”。目前,全球已有涉及抗病蟲、抗除草劑、品質改良等13類目標性狀、24種轉基因作物進入市場銷售,但絕大部分核心技術仍為發(fā)達國家所控制。經多年商談,去年美國才勉強同意我國可以無償應用將于2014年專利到期的抗除草劑大豆進行育種應用,但要進行商業(yè)化開發(fā)必須到2014年以后。轉基因知識產權問題一直是中美兩國談判的焦點。目前銷售給我國的轉基因農產品只能用作加工原料,不能種植,也不能作為育種材料,從未“慷慨”過。

  我國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嚴格管理

  記者:“八問”文章指出,我國的主管部門理應是人民可信賴的安全衛(wèi)士,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們卻為轉基因食品大開方便之門。轉基因水稻多年來散布至華東華中各地,外國轉基因玉米冒充雜交品種在中國大規(guī)模擴散,至今未見任何人出來制止。這種說法與實際情況相符嗎?

  林敏:我國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嚴格管理。2001年,國務院頒布實施了《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》,建立了由農業(yè)、科技、衛(wèi)生、食品、環(huán)保、檢驗檢疫等12個部門組成的部際聯席會議,并推薦組建了國家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,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。依據《條例》,制定了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、進口、標識、加工、進出境等5個管理辦法,發(fā)布實施了近百項國家標準,認定了39個轉基因生物安全監(jiān)督檢驗測試機構。農業(yè)部成立了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,負責全國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監(jiān)管工作??h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(qū)域內的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(jiān)督管理工作,實現了對轉基因研發(fā)工作的有效管理。由于我國的《農業(yè)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》是2001年頒布的,而我國的轉基因研發(fā)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“863”計劃支持下已經開始,在法規(guī)實施前由于研發(fā)單位的材料交換導致轉基因水稻的零星擴散,但經過多年的清除,已經基本得到控制。至于轉基因玉米非法種植純屬子虛烏有。對發(fā)現的違規(guī)種植情況,發(fā)現一起,查處一起。

  西方轉基因大國堅守不對自己主糧搞轉基因與事實不符

  記者:“八問”文章提出,西方轉基因大國一方面堅守絕不對自己主糧搞轉基因的底線,另一方面卻把拿下中國主糧轉基因作為他們的最終戰(zhàn)略目標。民以食為天。中國怎么能把13億人吃飯這樣的天大問題任交別人控制?一旦形成壟斷,如果西方無限抬高糧價,我們還吃得起嗎?您怎么看這種說法?

  林敏:美國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,也是食用轉基因農產品時間最長的國家。美國種植的86%的玉米,93%的大豆和95%以上的甜菜是轉基因作物。據世界糧農組織的食物平衡表最新數據顯示:美國出產玉米的68%、大豆的72%以及甜菜的99%用于國內自銷。說轉基因作物是美國設計的危害中華民族的陷阱,這種陰謀論是冷戰(zhàn)思維的產物。歐盟1998年,批準了轉基因玉米在歐洲種植和上市,獲得授權的轉基因玉米就有23種、油菜3種、土豆1種、大豆3種、甜菜1種,2012年仍有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捷克、斯洛伐克、羅馬尼亞5個國家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,除了極少數是作飼料或工業(yè)用途,絕大部分都是用于食品。日本連續(xù)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、第三大大豆進口國,2010年日本進口了1434.3萬噸美國玉米、234.7萬噸美國大豆,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品種。

  2012年我國進口了大量的玉米、小麥、植物油等大宗農產品,其中大豆進口量為5838萬噸,如按照當前我國的大豆平均單產計算,我國自己生產需要近4億畝的耕地,我國沒有這么多的后備耕地資源。利用國外國內兩種資源,統(tǒng)籌兩個市場是我國的必然選擇。

  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是一種潮流

  記者:“八問”文章指出,有資料顯示,中國轉基因的積極推動者大都有美國資金和機構培養(yǎng)的背景,不少基因專家在銷售轉基因種子的公司有兼職。這里是否存在一條隱形的利益鏈?您了解的情況如何?

  林敏:如果說研究轉基因有利益的話,首先就是國家利益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特別是近年來實施的“千人計劃”,吸引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學和工作背景、掌握轉基因前沿技術的高端人才相繼回國,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加廣泛和深入,其他行業(yè)也是如此。“千人計劃”要求引進人才每年在國內工作不少于6個月,言下之意其他時間仍可出國工作,引進的條件之一就是在國際知名科研單位、高校和企業(yè)擔任高級專業(yè)技術職稱、高級管理職務并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才。建國之初的兩彈一星元勛大多有留學歐美的經歷,這些海外知名學者和專家,滿懷愛國之情、報國之志,毅然放棄國外優(yōu)厚條件和生活待遇,投身到祖國的轉基因研究與應用事業(yè)中來,這樣主觀臆測對他們實在不公。

回到頂部

電話:028-85577873 傳真: 郵編:610041

地址:成都市武侯區(qū)武侯祠大街3號興牧大廈 網站技術支持:明騰-西部商務網

Copyright © 2010-2012 四川畜牧信息網 (四川省畜牧業(yè)協(xié)會) 蜀ICP備11027562號-1 All Right Reserved